Follow us on Facebook

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望子成龍

有一位首次懷孕的病人,她的預產期是明年2月1日。她希望生個龍BB,但明年2月4日就是立春,如果遲幾日生就變蛇BB。龍變蛇喎,她當然不太情願啦,但她又不想剖腹產,詢問有無辦法準時生產。唉...對她曉以大義一輪,之後吩咐她預產期前兩天如無動靜才來求診。
這樣的病人要求,相信幾千年來中國社會都見不少。中國是「生產大國」,數千年歷史累積了不少胎產經驗,傳統有不少催生方法,或針灸或服中藥。催生萬全湯丶 催生佛手散,催生如神散等,或針灸補瀉合谷丶三陰交等穴位,都是難產催生時用。現在催生都是用催生針,或直接剖腹產,所以這些傳統中醫方法很少用,遲早這些技術會失傳。
其實風水命理難驗真假,生肖吉凶更屬迷信。還是那一句:「循正而行,自與吉會。」
證據確鑿的醫理尚且不顧,虛無飄渺的命理竟有吉祥?

2012年12月27日 星期四

三個你不知道的中醫現況

1・大學培訓

現時要成為中醫,要在大學做全職本科學生5年。接受系統的專業訓練,除了學習傳統中醫學,基礎的現代醫學知識也需要考核,也要到醫院實習。這全面培訓專業人員的體制已經有近15個年頭了。

2・中醫門診佔五份一

根據統計署的數據,中醫的門診量佔全港私營門診的22%。雖然不少人認為中醫只看慢性病,但從真實數據來看,中醫診所看得最多的是外感病。


3・法定的醫事職能

現時註冊中醫的醫事職能與註冊西醫無異,簽發的病假證明和工傷證明具有同樣的法定效力。奇怪的是,這麼多年後還偶有聽說有僱主不接受,其實僱主這樣做已是違反勞工法例的了。


2012年12月25日 星期二

外遊必備藥

聖誕丶除夕及農歷新年都是外遊高峰期,在此分享一下我們外遊時常備的藥物。
1. 藿香正氣水
此品為我們外遊no.1必備藥物,外遊常遇外感腸胃不適,惡寒,作嘔作悶,胃腹不適,腹瀉,此藥適宜。水劑的效果較丸劑佳,惟較難入口。

2. 喇叭牌正露丸
此藥治水土不服致腸胃不適效果佳,小時候在外國旅遊痾嘔七彩,要睇醫生食藥都唔好,幸好媽媽幫我帶了此藥,食完就無事,此藥止瀉力勝。

3. 平安膏/白花油
這些藥氣味強勁醒神開竅,一搽整車人都醒神,頭暈昏厥時用之能效。有兩次急救暈厥的團友及路人,幸得身旁有人備此藥,有助患者恢復知覺。

4. 雲南白藥散劑
旅遊時遇有損傷流血不止時用,有助止血及加快傷口愈合。現在雲南白藥出了不同劑型,以傳統散劑為佳。

5. 銀翹解毒片
可治療風熱咽痛,清熱解毒。

祝大家假期快樂,旅途無病無痛,以上藥品除是旅遊良伴,亦是居家良藥。

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今日冬至,中國人做冬的食材怎會少了雞。巿面上雞主要分黃雞及烏雞。無論是哪一種牠們都具有補益作用,能治療虛損,養血補氣。本草綱目有載牠們功效之間的分別,烏雞宜胎產婦及虛熱人士,黃雞宜老人及脾胃虛弱者*。

雞性味甘溫,是補益食材,故中醫師會叮囑感冒或外感病人不要吃雞,免得閉門留寇,外感難以清除。但是在西方國家,他們傳統認為飲雞湯有助感冒痊愈。為何會有這樣不同的說法呢?關鍵並非在於人種或病菌種類,而是證的分別。事實上並非感冒一定不能吃補益食材或藥材,假如病人體質虛弱正氣不足而患上外感,我們處方時都會加上一些補益藥材(如黨參丶北芪等)扶助他的正氣以將病邪祛除。相反病人沒有正氣虛弱之象,只是外感病邪,病邪盛時,就不宜加補益藥。所以不論東方或西方人,如感冒時飲雞湯,有些人會衰多二錢重,有些人卻感覺良好,之間的分別就是證的不同。
如果今天你有感冒,又未問過中醫師食唔食得雞,最好還是忍忍口,少吃為妙。

* 本草綱目載:「烏雄雞屬木,烏雌雞屬水,故胎產宜之;黃雌雞屬土,故脾胃宜之;而烏骨者,又得水木之精氣,故虛熱者宜之,各從其類也。吳球云︰三年雞,常食治虛損,養血補氣。」

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天寒地凍,中醫穴位快速自救法


本醫今日教大家幾個驅寒扶陽,回復溫暖的穴位。
看看左圖:神闕即係肚臍。
關元穴在肚臍下3寸、氣海穴在肚臍下1.5寸。
咁咩係1寸?發現穴位的古人很有智慧,中醫針灸講的1寸,係按照你自己的比例而定的,又叫「同身寸」。

如圖右所示,你拇指第一節的闊度就是你的1寸,所以姚明的1寸和你的1寸用間尺量的話是不同長度的。

按照這個customized 的方法定好位置,就可以在上面用艾葉施灸法。當然活於現代社會的看官,不會知道艾葉是甚麼,但大家用暖水袋或暖手包同樣有效。用你的暖手袋和暖手包放於上述兩個穴位約20分鐘,有補陽氣的作用,是保健的重要穴道。

要注意不要灼傷皮膚(可隔著衣服減熱力) 和 孕婦請在咨詢註冊中醫師後才使用。

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

合谷穴

臨床上合谷穴是常用穴位,它的位置就在虎口位,取穴方法如圖。合谷是一個百搭穴位,配合針刺其他穴位,可以治療不同疾病。以下舉幾個常見疾病的配穴方法。
傷寒頭痛:合谷丶攢竹(眉頭凹陷處)丶太陽(眉後紫脈上)<大成>

大小人遍身風疹:合谷丶曲池(手肘橫紋盡處)<資生>

咽喉腫痛:合谷丶少商(拇指端內側指甲角)<大成>

鼻流清涕:合谷丶列缺(手腕上一寸五分)<大成>

冷嗽:先宜補合谷,後針瀉三陰交

月經不通:合谷丶三陰交(內踝上三寸)丶血海丶氣冲 <集成>

疔瘡生面上與口角:灸合谷 <大成>

舉上述例子其實想說明自古以來針灸隨了治療痛症,還可治療不同的內科疾病。針灸選穴就像處方中藥,講究穴位配伍,有時針灸手法還有補瀉之分,或針或灸,隨證選擇,才能有效治療疾病。

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中醫 戒口指南:感冒、外感病篇

中醫診室內的 FAQ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 中,「戒口」應該是頭三位之一。看過中醫的人肯定知道戒口是什麼,報章雜誌不少健康專欄也講戒口。如果有人搜集起來照辦的話,可能只可以吸風飲露。

其實戒口也要看為了甚麼病而戒。有針對性的禁食名單才能讓患者容易依從,又不會太影響生活。如果過份強調戒口,或將要戒的食物範圍定得過大(大包圍式),只會讓人增加不必要的壓力。先介紹外感發熱病的戒口名單,這是源自1800多年前,與華陀、諸葛亮 同時代的張仲景的清單:

1.生冷:未經煮過或冷凍的食物。例如:刺身、生牛肉、凍檸茶、雪糕等

2.粘滑:有粘液、滑潺潺的食物:無鱗魚如鱔、潺菜等。

3.肉、麵:所有肉類和麵食。

4.五辛*:用香料煎煮、辛辣、帶有刺激性的食物:避風塘式炒X、水煮X、咖哩等。

( X = 可變食材,不是屏障詞)

5.酒、酪:酒不用多解釋了。酪即動物乳類及其制品。

6..臭惡:氣味特異或氣味不良的食物:臭豆腐、蝦醬等

原文中,張仲景是建議病人吃粥的。這就是不少媽媽也會知道的「發燒要吃粥」的來源了。本醫認為這個清單對正在患感冒發熱的人來講,算是合理的,主要原則是不要令脾胃有積滯或加重負擔,吃粥也可以幫助出汗退熱和補充水份。下次再談其他病的戒口。


* 本草綱目指以小蒜、大蒜、韭、蕓薹、胡荽為五辛。道教、佛教兩大宗教也對五辛有其他詮釋。在此僅取其實際生活上的引伸義及醫理上的意義。


@翰林良醫館


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腦退化症

有一位老病人常常說自己有100零幾歳,最近他更聲稱有110歳,其他病人都表示驚嘆及羨慕。但實情不是這樣,身份證顯示他是80來歳,他知道自己無記性,曾經忘記怎樣回家,他說現在常備救命鐘在身以防失憶迷路。
另一位伯伯都是80來歳,通常下午來求診,問他剛才午飯及早餐吃什麼,他已經說唔記得。最近更忘記自己曾看過醫生,第二天又再來求診,藥有不知吃了沒有。藥無吃不緊要,最怕他將藥食完又食。
他們都患了腦退化症,這疾病是難治之症,盡早治療,可延緩他們的病情。另一治療此病難處是:這兩位老伯伯他們雖然不是獨居,有子女同住,但生活與獨居無異,老伴離逝,子女早出晚歸,一日三餐都是自理,從來無人陪同看醫生。他們自己會來看醫生,但我跟他們說的話,所講的醫囑,完全忘記。處方了的藥又不知有否正確地服用。服藥後他們所說的反應又不能盡信。致電他們家屬告知情況,他們都表現得愛莫能助。這樣真的令我們傷透腦筋!
隨著人口老化,人越來越長命,腦退化症發病率越來越高。預防勝於治療。從中醫角度,這病多與虛丶痰丶瘀有關,針對個人病因病機用藥才能有效預防及治療此病。健康飲食,作息有時,適量運動及動腦筋,都是老生常談但有效的預防方法。
以下兩幅圖是這兩個伯伯畫的時鐘,這是腦退化症其中一個測試。右邊那幅是自稱110歳的伯伯畫的。

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

醫師,你係度寫咩呀?

如果你睇得出這張處方有甚麼藥,你應該不單是行內人,而且可能就是寫這處方的人或為他配藥的同事。此圖源自外國一個網站,故此推算這藥方並不來自香港。為什麼會有這種加密的處方出現呢?原因很簡單,避免別人看出所謂秘方或到其他藥店買藥。這是古時江湖郎中的常用手法。

現時在香港看中醫的人比較幸福,衞生署發出的中醫專業守則,保障了病人的權益。它規定所有中醫處方必須字體清晰,容易辨認。另外所有中藥的名稱必須根據法例訂明的名稱及寫明份量。違反這些規定的話,是會引致紀律行

動或被處分的。

醫者若有仁人之心,治人之術。必會以方便患者為先,不作江湖小技。本醫曾看過一幅牌匾,行文用字雖不算工整,但道出了醫者應有的操守:

「一切為了病人,為了一切病人,為了病人一切」

2012年12月11日 星期二

治鬼

2年多前有一中年女人求診,自訴回鄕參加喪禮時撞鬼,自此每晩夜睡不寧,寐時必夢見被惡鬼追捕,已經持續一周。該女士面色灰暗,驚青青,坐立不安,要求針灸。撞鬼我從未醫過,怎樣治療好呢?當時想起<黃帝內經>的一句說話:「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所以我不理她是撞什麼邪,先調理其身體正氣,替她診脈及仔細問過其他身體狀況後,決定替她益氣鎭驚,養心安神,處方大約從安神定志丸,酌加養心血藥。因沒有朱砂,我用了硏為末的琥珀代替。跟住就替她施針,曾經有一刻想過針下去時,病人會否好像鬼片橋段典床,面目變得猙獰或口吐白沫。當然這情境是沒有出現的,留針30分鐘病人一齊都很平靜,穴位都是常用治療失眠的足三里丶三陰交丶神門丶印堂,平補平瀉。
服藥3劑及針灸後,「鬼」開始被鎭伏,發惡夢逐漸減少,但偶有驚醒。大約服藥半月終於將其收伏,之後兩年都無再撞鬼。

2012年12月10日 星期一

咳咳咳...咳咳咳...成日咳,快D食幾劑.....

咳咳咳...咳咳咳...成日咳,快D食幾劑.....

咳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親身體驗的不適之一。
故此我們在演唱會、棟篤笑等大型表演節目中,必定會聽到有幾個觀眾的咳聲。 那麼咳嗽是否都用治療肺的中藥呢?本醫當然明白「引用古文,讀者走人」這個真理,但流傳二千年的古文寫得精警,沒有理由不引用,大家忍耐一下。

《黃帝內經》有《欬論篇》話:「五臟六腑皆令人欬(咳),非獨肺也。」我們可以理解它的意思是:咳嗽不單是由肺而起的疾病(肺欬),肺臟以外的其他臟腑的失衡,也會導致咳嗽。即所謂心欬、肝欬、脾欬、腎欬。

當然肺欬是比較常見的,要了解肺欬的形成,就要明白另一重要的醫學概念「外內合邪」。所謂外,就是泛指外在的致病因素,如病邪、溫度、空氣質素、濕度等。所謂內,就泛指起居習慣(如經常在寒冷的地方工作)、飲食好惡(如經常飲冷和食辛辣香口)、作息時間(如經常深宵工作)等。大家不要以為「琴晚有早瞓」和「前日中午無飲凍野」就可以當預防了,有些因素是有累計作用的,需要時間去調節,身體才能恢復,請各位及早改善生活習慣,避免疾苦。由於咳嗽病因多樣,治療時必定要仔細詢問病者的起居生活、甚至情緒等等,才能診出病因,治理其本。










2012年12月7日 星期五

好酒人士Hangover的良方妙藥 ---- 葛花解酲湯

天陰陰雨濛濛足足兩周,今日Happy Friday終於放睛,大家好應該去飲番杯吹吹水輕鬆下。在此講講中藥解酒,解酒是指解除飲酒過多而致的身體不適,並非令你千杯不醉。

葛花解酲湯(方見本文底)出自李東垣《脾胃論》,此湯能解酲,但不能解情,酲是指醉後神志不清。它是用以治療飲酒太過出現的嘔吐痰涎,心神煩亂,胸膈痞塞,手足戰搖,飲食減少,小便不利。葛花善解酒毒,能醒酒。此方雖謂之湯,但其實是將藥材硏為細末熱水沖服。李東垣在

方末寫道:「此蓋不得已而用之,豈可恃賴日日飲酒。」

另提一下大家用茶解酒是不當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曾載:「酒後飲茶傷腎,腰腿墮重,膀胱冷痛,兼患痰飲水腫,消渴攣痛之疾。」
如遇酒醉不醒或頭痛,可以菊花煎湯飲之,能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藥鑒》載其:「能解醉漢昏迷,易醒。」
雖有藥能解酒之毒,飲酒還是要適可而止。

附:葛花解酲湯方

蓮花青皮。木香。橘皮(去白) 。人參(去蘆) 豬苓(去黑皮) 白茯苓。 神曲(炒黃色)。 澤瀉 乾生薑。 白朮。 白豆蔻仁。 葛花。 砂仁。

以上為極細末,秤,和勻。每服三錢匕,白湯調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
 
 

2012年12月5日 星期三

運動非健將

在我病人當中有幾個運動非健將人士。何謂運動非健將?我這些病人有三個是跑馬拉松(半馬或以上)及一個環島單車手,他們跑步可跑一兩小時,可踩單車一整天,但這些運動似乎無助他們改善體質。他們分別以反覆倦怠,小便多,易感冒,腰痛耳鳴求診,都是虛弱之象。何解如此?一是本身氣血不足,再加上運動不得其法,又沒有適當調養而致。
大家知道運動有益健康,但運動過量就會帶來反效果。過量運動會耗損氣血津液,如沒有適當調養補充,長久下去會令氣血虛弱。怎樣才算是過量運動?運動出汗是正常的,但避免大汗淋漓,中醫理論有云氣隨汗出,大量出汗,除了令津液丟失,亦會令陽氣耗損。運動帶來的疲勞及肌肉痠痛,透過1至2天休息可恢復,如久久未能恢復,就是過量,可能要調節一下運動強度及耐度,循序漸進鍛鍊,才能有利健康。緊記凡事過猶不及,要根據本身氣血陰陽的強弱而制定適當運動模式及強度,才能改善健康。

@ 翰林良醫館 

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

小兒咳嗽

近日天氣時冷時熱,相信令不少媽媽很擔心,尤其不少兒童咳嗽反複不癒。小兒咳嗽主要關乎五臟的其中兩個:肺臟和脾臟。中醫理論中,凡外感疾病與肺臟相關,而痰、濕氣等脾臟相關近日咳嗽多因外感風寒而起,如果在初起時能用解表藥如荊芥、防風、麻黃之類,多數很快。要注意的是治療外感咳嗽初期不應單用止咳藥,阻礙排出痰液等廢物,必需以解表散寒藥為主藥,振奮體內的陽氣,驅逐風寒外邪(中醫所謂邪,泛指四時不正之氣,不是恐怖片撞邪之意,切勿混淆)。如診斷用藥得當,一劑內咳嗽能明顯減輕。 

本醫亦見過不少反複咳嗽每發感冒就容易咳嗽的孩子,多因平時生活有關。大家都知道著得少會冷親,飲凍飲會傷脾。但小孩子著得太多(內鬱)食得太好(濕熱積滯)、平時少運動出汗太少(陽氣不足)也會致病。代中醫兒科大師陳飛霞說:「忍三分饑,吃七分飽」為育兒的至理名言。

@ 翰林良醫館 

2012年12月3日 星期一

把脈

電視劇上醫師會經過一條紅缐幫妃嬪們把脈,但實情是不可行的。我們常用診脈是用三隻手指放在病人手腕的寸口脈上,寸口脈分寸丶關丶尺三部(如圖),三隻手指感應寸口脈這三個部分。醫師把脈不只感覺其跳動,而是要輕按重按去感應及比較這三個部分的浮沉丶強弱丶快慢丶有力無力丶緊張弛緩丶流利與否等。寸丶關丶尺三部可反應不同臟腑狀況,現在臨床上大致認為,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關候肝膽,右關候脾胃,兩尺候腎。脈象易受飲食丶運動丶情緒等影響,所以求診前不要吃太飽及休息片刻,減少各種因素干擾,診脈就會較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