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2015年9月13日 星期日

詐病



應診多見抱恙之人本屬平常,但偶爾亦會有詐病的人。為醫者不難察覺詐病的人多數會選主觀不適為主訴,例如:痛。原因是外人較難察覺其不適的嚴重程度,事後亦較難以檢查核實是否真出現過這種症狀。但有經驗的醫者能從診脈、看舌象和不適的改善情況辨別真偽。

明代的張景岳就記載過有一青樓女子,為鬥氣而詐病,突然昏仆倒地,用來嚇唬恩客(原文見文末)。本醫常聽人慨歎人心不古,所行多詐,看來詐病之江湖技倆,自古已是三山五嶽人士常用的脫身之計。若竟有為醫者公然用此,恐亦孟子所謂無恥之恥,無恥矣。


景岳全書原文:

景岳曰:「予向同數友,游寓榆關客邸。內一友素耽風月,忽於仲冬一日,夜叩予戶,張惶求救云:所狎之妓,忽得急證,勢在垂危,倘遭其厄,禍不可解。予往視 之,見其口吐白沫,僵仆於地,以手摸之,則口鼻四肢俱冷,氣息如絶。陡見其狀,殊為驚駭,因拽手診之,則氣口和平,脈不應證。予意其脈和如此,而何以證危 如是?沉思久之,豈即仲景所云詐病耶?複診其脈,安然如故,遂大聲於病妓之旁曰:此病危矣!須用極大艾團,連灸眉心、人中、小腹數處方可活,惜花容損壞 耳。余寓有艾,宜速取來灸之。然火灸尚遲,姑先與一藥,使其嚥之後,倘有聲息,則生意已復,即不灸亦可。若口不能嚥,或嚥後不甦,當速灸可也。病妓聞余之 言,竊已驚怖,惟恐大艾著身,藥到即嚥,嚥後少頃,即哼聲出而徐動徐起矣。次日問之,乃知為吃醋而發也。」

《張景岳醫案・詐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