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我係「寒底」定係「熱底」? (一)

相信大家從各類媒體報導中提及中醫治療時也聽過「寒底」、「熱底」,其中「底」字所指的就是體質。坊間所謂「寒底」就是指經常手腳凍、怕風吹、食生冷食物後會不適的體質,而「熱底」就是指平常覺得身體熱、口渴、煩躁、需要飲冷飲才感舒適的體質,可是大家或會問:「我們的體質就只有這兩類嗎?」無疑在 媒體報道裏,往往將中醫理論過於簡化,解釋不了複雜的身體變化,生病時亦無助了解自己的病情。本文將簡單介紹中醫理論如何理解體質,進而作為養生保健的基 礎知識。
中國傳統醫學中,非常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因我們的體質變化亦與環境變化相呼應。接下來將會從天、地、人三方面去討論,大家將明白我們的「底」是會不斷變化的。

天-------季節氣候

春季多潮濕,排汗受到影響,身體去除濕氣的能力減弱,如出現關節痠痛,四肢容易覺得疲倦、腹瀉、舌苔白膩,這時身體屬於濕底。
夏季常炎熱,如果在戶外活動時間長,曝曬後大量出汗,覺得口渴心煩,全身疲倦乏力、尿量少而色黃,身體就成了暑熱底。
秋季乾燥,易出現皮膚乾燥,甚至脫皮、口鼻咽乾澀、大便乾結。這時體質就屬於燥底。當然這與情緒容易暴躁的躁底不同。
冬季寒冷,體內陽氣易被遏制,如果保暖不足的話,身體出現怕冷、手腳冰冷、甚至有腹痛腰痛等不適,這就是實寒底。與虛寒底不同的是,後者於四季都會出現四肢冰冷、需要穿很多衣物才能保暖。
除了自然的四季外,也要一提人工造成的四季,例如大家上班坐的公共汽車,冷氣比冬季的寒風更冷。在廚房工作的人,每天對著火爐,經常都是燥熱底的。

地--------地理環境

生活於沿海的人與生活於高原的人體質不同,大家應該不難想像。住在青海西藏的人長期在空氣稀薄降雨量少的高原山嶺,容易出現燥底。而住在香港這個海濱城市 濕氣很重,原因是海風常帶著水氣,在濕度高的春天,牆壁甚至有水「滲出」,對於在西藏生活的人來說這算是奇觀了。因此在香港特別易有濕底的人。

人--------年齡及生活習慣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氣血盛衰是會變化的,以一虛構女性為例,小孩子時舌紅煩躁、睡眠不安、小便常黃,是心火盛底,少女時易患口瘡,月經先期血量多,是血熱 底,產後頭暈、面色白、易抽筋、大便難是血虛底,更年期時情緒不穩、兩脇脹痛、腹脹身痛、睡眠不佳是肝鬱氣滯底,老年時雙膝酸軟、腰冷夜尿多是肝腎不足底。 每個階段也不盡相同,因此治療時會隨個別體質來選方用藥,不是獨沽一味的。
生活習慣方面,都市人經常上網至半夜,出現口渴,手心熱,皮膚隱隱發熱,多變成陰虛內熱底。外出吃飯必點凍飲,久而久之出現胃痛、肚瀉、咳嗽多痰涎,身體 就轉屬脾胃虛寒底。事實上,不良的生活習慣會慢慢損害我們的身體,如睡眠不足、飲食不節等,都應盡量避免。養生之道很簡單,起居飲食有節制、有規律,心境 淡泊便是了,能持之以恆就會有卻病延年之功。

經過上面的論述,相信大家對於自己的「底」會有多點認識,不會再認為身體只有寒底和熱底,覺得中醫理論深奧嗎?不會吧,講的都是大家日常生活的經歷,我還沒開始講《黃帝內經》的內容呢。有機會再與大家談談,歡迎大家提出問題。


(筆者此文原收載於明報網站。現轉載於此,以續後話)

想定期閱讀中醫知識,按 翰林良醫館 進入我們的facebook專頁按Like即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討論